漆园村龙鼓是发源于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漆园村的传统鼓乐,历史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间。该鼓乐通过口传心授代代传承,现存三面乾隆御赐龙鼓,演奏技法包含击鼓帮、鼓面与鸳鸯钹配合的独特体系。清末民初时期达到鼎盛,至今已传承七代,形成《三锅子》《混蛟龙》等八套传统鼓谱,具有祛邪避灾、祈求平安的民俗文化内涵。2015年建成龙鼓传承基地,通过课程开发、活动展演等方式实现活态传承,多次参与冬奥会等重大文化活动展演。
漆园村龙鼓前身为"锅子鼓",起源于明代民间祭祀活动。清乾隆八年(1743年),因村民在黑龙潭求雨获验,获乾隆皇帝御赐雕五爪金龙鼓八面及配套仪仗,正式定名"龙鼓"。现存三面乾隆皇帝御赐的龙鼓。清末民初时期,鼓队规模达百余人,形成"进香走会必带龙鼓"的民俗传统。抗日战争期间鼓具损毁严重,第七代传承人朱福林于二十世纪后期依据御赐龙鼓真品复原鼓具,重组30余人鼓队。 现存三面乾隆御赐龙鼓中,一面鼓面开裂仍作展演使用,一面涂红漆保存于乡情村史陈列室,另一面保持原貌供研究使用。每面鼓直径约80厘米,鼓面红色为底,镌刻二龙戏珠图案,五爪金龙象征皇室授权。
2007年被列入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保护单位为流村镇人民政府。传承保护措施包括: 基地建设:2015年建成520平方米龙鼓传承基地,2018年纳入昌平区四大非遗传承基地体系 教育传承:与流村中小学合作开发校本课程,编写《龙鼓音乐舞蹈》教材,实现青少年群体传承 活态展演:2025年在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"龙抬头"活动中完整展演八套鼓谱,同年在下苑村开展"画鼓祈福"非遗体验活动
© 2025 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 | 鼓韵新生项目组
联系电话:13520787218 | 邮箱:1978923915@qq.com